[发明专利]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7472.X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8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雍学善;王西文;刘军迎;高建虎;马龙;李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G01V1/36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刘继春 |
地址: | 73002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按下述步骤:提取参数、解释出储层和非储层的声波时差、密度值;经过时深转换,将声波时差、密度转换到时间域,计算储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建立井点处的纵波速度、密度、波阻抗、反射系数的时间域模型;提取与优化地震子波;建立储层地震响应模型库:将地震子波作为基本小波函数、储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分别作为偶极小波函数的系数c、d输入偶极小波函数,建立起工区特定储层段的储层地震响应模型库;建立储层厚度谱;定量预测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极小 厚度 预测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建立储层厚度谱1.1储层厚度谱:假设某一套地层主要由砂、泥岩互层组成,砂岩是储层,泥岩是隔层,当泥岩的隔层足够厚时,地震剖面上某一地震道的波形就由多个储层的偶极地震响应组成,每个偶极地震响应就代表一定的储层厚度;用对应的地震子波建立一组偶极小波函数,按照时间厚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和一定的间隔,分别对地震剖面上某一地震道的波形进行相关分析,并将相关系数逐道按照地震剖面的时间顺序记录并显示出来,得到横轴表示储层厚度、纵轴表示地震剖面时间、能量团数值表示相关系数大小的储层厚度谱;相关系数极大值的位置在纵轴方向确定了储层的垂向中心点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在横轴方向确定了储层厚度的数值;1.2以偶极小波函数为基础,建立储层地震响应模型库1.2.1提取参数:利用声速和密度测井资料进行合成记录标定,结合录井地质剖面及测井电性综合解释结果,即分层、油层、气层、水层等来综合解释储层顶、底界面的准确位置,并综合解释出储层和非储层的声波时差、密度值;1.2.2建立井点模型:经过时深转换,将声波时差、密度转换到时间域,计算储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建立井点处的纵波速度、密度、波阻抗、反射系数的时间域模型;1.2.3提取与优化地震子波:在目标储层对应的一个地震波组范围内,对大段地层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针对性的精细优化,确定储层段对应的地震子波;1.2.4建立储层地震响应模型库:将第1.2.3步提取的地震子波作为基本小波函数,将第1.2.2步得到的储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分别作为偶极小波函数的系数c、d输入偶极小波函数,令偶极地震响应强度因子a等于1,并根据工区目标层段的沉积特征,估算时间域储层厚度b的最大值Bmax;通过改变储层厚度b参数,使得b参数从最小值1ms变到最大值Bmax,构建出一组代表一定厚度的具有偶极地震响应特征的偶极小波函数,建立起工区特定储层段的储层地震响应模型库;1.3建立储层厚度谱将储层地震响应库,转换成一组偶极小波函数,作为一组滤波因子,按照对应储层厚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用它们对地震道进行相关滤波,将相关滤波所得的相关系数道,按照储层厚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可得到储层厚度谱;当与实际储层厚度一致的滤波因子在时间方向滑动到与实际储层时间位置一致时,储层厚度谱的能量谐振增强,相关系数也达到极大值,此处即为储层的预测厚度和时间位置;第二、定量预测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2.1地震层位解释,确定三维储层预测的时窗段按常规方法,将地震数据加载到解释系统中,做合成记录层位标定,进行地震层位解释,在解释的地震层位时间范围内进行三维储层预测;2.2在时窗段内开展偶极小波三维储层预测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每一地震道,在确定的时窗段内应用储层厚度谱,并将储层厚度谱的应用结果放在地震道的对应位置,得到储层砂体数据体,即完成了偶极小波三维储层的预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147472.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物品交易信息处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浅水湖泊沉积物悬浮颗粒捕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