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生物处理模块化气浮式人工沉床及制作方法和净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6490.7 | 申请日: | 200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07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中;刘学功;刘起军;李学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义为 |
地址: | 3000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是污水生物处理模块化气浮式人工沉床及制作方法和净化方法。主框架床体为杆系框架结构,整体呈立方箱体,床底、床角和床帮由若干根管柱状管材等距相连接,顶部为敞口,床底放置网格板,网格板上放置若干个种植箱,种植箱的种植孔内种植种植物,床帮上设置若干个浮子,浮子的浮力抵消主框架床体的部分重力,保持主框架床体在水体中处于平衡,床底的浮筒固定架上至少固定设置2个以上浮筒,浮筒的下部设置排水孔,充气管的一端部由排水孔插入浮筒内固定,充气管的另一端部设置充气闸阀。本发明科学设计,结构合理,制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浮筒的调节实现床体在水中的升降,控制调控种植物在水下的深度,提高了水生种植物的成活率。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生物 处理 模块化 气浮式 人工 沉床 制作方法 净化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模块化气浮式人工沉床,其特征是主框架床体(1)为杆系框架结构,整体呈立方箱体,主框架床体(1)的床底(16)部由若干根管柱状管材等距相连接,主框架床体(1)床底(16)的周边至少等距设置3个以上床角(2),床角(2)呈管柱状,床角(2)与床底(16)部相连接,主框架床体(1)的床底部周边向上延伸的环形床帮(3),主框架床体(1)的床帮(3)由若干根管柱状管材与床角(2)相连接构成,主框架床体(1)顶部为敞口,主框架床体(1)的床底部下方相对设置若干个U形浮筒固定架(5),浮筒固定架(5)的U形端部与主框架床体(1)的床底(16)管材相连接;主框架床体(1)的床底(16)上至少放置1块以上网格板(4),网格板(4)铺满整个床底(16),用连接件固定在床底(16)上,网格板(4)整体呈网格状,网格板(4)上布满网格孔,网格板(4)在床底(16)上支撑和承载种植箱(9),水体通过网格板(4)的网格孔贯穿流动;主框架床体(1)内排列放置若干个种植箱(9),种植箱(9)与种植箱(9)之间相互独立,种植箱(9)整体呈立方箱形,种植箱(9)四周箱壁和箱底部设置透水孔(13),水体对箱体内的种植物(11)的根系和多孔基质(10)充分交换,种植箱(9)上部至少设置1个以上种植孔(12),种植箱(9)箱体内放置填充基质(10),种植孔(12)内种植种植物(11),种植物(11)的根系扎于填充基质(10)内,填充基质(10)固定种植物(11)的根系,填料基质(10)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附着在种植箱(9)、种植物(11)的根系和填料基质(10)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通过种植物(11)吸收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种植孔(12)内种植种植物(11),种植物(11)直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在光合作用和输氧作用下,对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主框架床体(1)周边的床帮(3)上设置若干个浮子(8),浮子(8)的浮力抵消主框架床体(1)、种植箱(9)和填充基质(10)的部分重力,保持主框架床体(1)在水体中处于平衡;主框架床体(1)床底(16)的浮筒固定架(5)上至少固定设置2个以上浮筒(6),浮筒(5)呈筒状中空密闭,调节主框架床体(1)的整体浮力,浮筒(5)沿浮筒固定架(5)贯穿床底(16),浮筒(5)的下部设置排水孔(14),排水孔(14)贯通浮筒(5),充气管(7)的一端部由排水孔(14)插入浮筒(6)内固定,充气管(7)的另一端部设置充气闸阀(15),控制充气管(7)向浮筒(5)充气量和气流方向,通过充气管(7)向浮筒(5)内充气,浮筒(5)内的水体由排水孔(14)排出,增加浮筒(5)的浮力,主框架床体(1)整体上浮,通过充气管(7)排出浮筒(5)内气体,浮筒(5)内减压水体从排水孔(14)进入浮筒(5)内,降低浮筒(5)的浮力,主框架床体(1)整体下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未经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56490.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